对外开放 编辑词条
关联知识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基本介绍


  简介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行原因

  1.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2.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5.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基本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为了正确地坚持这一国策,必须特别注意掌握开放的原则。

  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

  既不能因噎废食,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

  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府依法监管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属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坚持既积极又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

  第三、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第五、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要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益矛盾凸显,怎么加强改革的统一领导,加强改革统筹协调,非常重要。



  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据此,邓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互相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从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近几十年中空前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来看,国际合作成果与互惠步伐加快,动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日益明显;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开放化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他强调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

  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

  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

  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

  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过程


  综述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

  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

  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

  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

  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

  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相关介绍


  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物质基础薄弱,建设资金匮乏。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筹集充足的资金,包括国内的资金和国外的资金。

  根据国际经济学关于跨时比较优势的观点,任何社会都面临着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是偏好当前消费的,因而可以通过借贷来进行跨时贸易,用一定的未来消费换取当前的消费。

  我国是具有跨时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许多生产率很高的投资机会,所以要积极地、大胆地利用外资。

  但是,要重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投向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这里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条原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利用外资的目的是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围绕这样的目的,选择优势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的结构及其调整;第二,利用外资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科学地分析我们的发展潜力和偿还能力,在总体上把握一个合理的额度,避免发生债务危机。

  而且,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世贸组织的规则,形成规范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吸收和消化,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我国企业的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国际贸易既可以获得绝对优势,调剂余缺;又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节约社会劳动。

  出口将促使资本投向最有效的领域,为国际市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带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它通过“乘数”作用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连锁反应,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要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具体来讲,要从如下方面来开展工作:要重视空间上的扩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既巩固传统市场,又开拓新兴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要重视质量上的提高,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努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大名牌机电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从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

  还要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要推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多元化;要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制度。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是开放的基地。

  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取得有价值的经验,可以带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特区从诞生的时候起,其命运就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紧相连。

  可以说,如果没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个新的阶段,自然会有新的特征、新的任务,要实施新的战略。

  从新的特征看,就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新的任务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又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只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进出结合、有进有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

  如果说前一个时期的开放在“引进来”上下的功夫更多一些,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这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加成熟,要求也更迫切了。

  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要加强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培训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创造“走出去”的良好环境;要组织国有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和技术转让的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鼓励各种企业“走出去”投资创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设计咨询,承包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

  要培植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组建生存和发展能力强的经济航空母舰。

  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国际性的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同时,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

  这样,我们的企业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迅速成长,我国的经济就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向成熟。



  提高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4.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0 支持 词条对我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法规文件转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文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参考资料:
 
解释原文:
注:如果不填则默认为对全文进行解释
参考资料:
对应网址:
  
 
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
 
相关词条:
无相关词条
 
相关问题: 我要提问
无相关问题
 
评论: 参与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