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务流 编辑词条
关联知识

概述

  国际劳务流应该是指“国际劳务流动”。劳务,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指凭借自己的劳动力为他人提供服务,或为他人提供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务活动。国际劳务流动是指劳务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转移。开展国际劳务活动,对劳务输出国和劳务输入国都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趋势特点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劳务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扩大,流动方向呈现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导致国际劳务市场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在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和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更为频繁,对外籍劳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劳务市场规模将稳步扩大。另一方面,人员流动的方向日趋多元化,由过去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的单向流动,发展到双向流动,许多国家既有劳务流出也有流入。

  其次,人口增长放慢和老龄化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受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增长放慢甚至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加之本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对国外劳务需求逐步增加。

  第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务需求行业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需求行业也不断发生变化,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环保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金融、保险、商业流通、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建筑、纺织、土木工程等产业,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另外,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

  第四,劳务需求出现“两高一低”新特点。一是,高技术劳务需求普遍提高,人才短缺。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二是,发达国家的脏、累、险工作由于无人问津,而呈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三是,普通劳务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劳务价格趋低。

  第五,一些国家为吸引人才开始放宽移民管制。在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压力下,一些国家不得不放宽移民管制,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现状

  国际劳动力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大致可以划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亚洲市场(中东市场单列)、中东市场和拉美市场等几大板块。其中,亚洲、欧洲和北美是国际劳务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的报告显示在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外籍工人分别为2210万人、2050万人和2750万人,分别占全球外籍劳工总量的27%、25%和34%(见表1),合计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2006年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的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长了50%以上。

  北美和西欧一直是外籍劳工的主要目的地,吸收来自周边国家的初级工人和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中东产油国曾是亚洲劳务的主要流入地,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油价下跌中东产油国的吸引力有所降低。而东南亚经济崛起,使一些东南亚国家逐渐演变为劳动力接收国或者既输出又输入劳动力的国家,除南亚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仍以海湾国家为主要目的国外,东南亚国家的劳务也开始在区内的新加坡、香港、韩国等地寻找工作机会。图1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向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输送劳务的对比变化。

  此外,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扩大,流动方向呈现多元化。在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和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更为频繁,对外籍劳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劳务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曾是劳务净输出国,20世纪后也开始接收北非等国家的外籍劳工。20世纪后拉美地区的区内劳务流动不断扩大,委内瑞拉、阿根廷国内拥有相当规模的外籍劳工队伍。

分类

  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国际劳务流动分为“要素性劳务”和“非要素性劳务”两种。

  1、要素性劳务:要素性劳务是指劳务输出直接作为生产第一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在输入国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创造物质产品。通常讲,输出的劳动力,从事于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即为要素性劳务输出。

  2、非要素性劳务:非要素性劳务是指劳务输出不进入直接物质生产过程,而是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为劳务输入国提供劳动与服务。非要素性劳务包括的项目很多,它即包括一些与商品的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从属活动,如运输、保险、装卸等;也包括许多与商品的进出口无关的活动,如旅游、文化教育、咨询服务等。

成因

  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分布不平衡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它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全部技术和资源。一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长率下降,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本国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承受着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还有一些国家,资金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只要存在着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然资源不平衡和技术上的差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就不可避免。因此,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分布的不平衡,是劳务流动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是劳务流动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如美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国家,但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劳动,农忙季节仍需大批外籍劳工。日本、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十分发达,但钢铁、建筑、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仍不可缺少,随着本国劳务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必须输入大批外国劳务来补充传统工业的“空位”。

  3、国际援助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性经济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批的国际援助,用以援建这些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项目。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无力自行施工和经营,不得不按国际惯例进行国际招标,吸引他国的技术、设备和技术管理人才。一些国家的政府便专门运用援外的方式支持本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


0 支持 词条对我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法规文件转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文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参考资料:
 
解释原文:
注:如果不填则默认为对全文进行解释
参考资料:
对应网址:
  
 
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
 
相关词条:
无相关词条
 
相关问题: 我要提问
无相关问题
 
评论: 参与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