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联网试点的通知

  • 【法规文号】国税发〔2002〕第 12 号
  • 【法规类别】进出口税收
  • 【法规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 【发布日期】2002年2月1日
  • 【法规效力】现行有效
  • 【法规级次】中央
  • 【重要级别】重要
  • 【执行日期】2002年2月1日
关联知识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根据国务院对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关于建设“口岸及电子执法系统”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以及国务院领导有关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的指示,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开发工作目前业已完成。国家税务总局与海关总署计划于2002年2月在北京地区选择10家企业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后,在北京地区扩大试点,2002年3月起选择有关省、市进行试点。

  出口退税子系统作为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电子口岸中各部委数据互联的优势,将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产生的所有相关数据集中管理,国家税务总局一点接入中国电子口岸,从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直接取得出口退税所需要的电子信息,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法的准确性;同时它也作为税务机关退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模块,为之准备数据;出口退税子系统通过联网的方式,为企业用户办理出口退税申报提供单据提交、结关信息查询等操作功能。企业可通过本系统查询本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经选择确认后向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提交。

  出口退税子系统通过与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其它部分互连,保证企业申报数据的正确性、规范性、合法性,有效杜绝违法骗税行为,使出口退税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为确保出口退税子系统试点工作顺序进行,现就该系统试点运行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出口退税子系统是规范出口退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先期投入试点运行的子系统之一。试点地区的国税局、海关必须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各级领导要亲自组织做好有关宣传、组织和培训工作,并着力抓好组织落实;税务、海关之间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由国税局牵头,与海关共同建立起联络通畅、动转协调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各地国税局应当认真做好接收出口退税数据的整理和分发工作,确保出口退税电子底账数据的及时准确性;海关应当及时将出口退税报关单电子数据上传到海关总署,保证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及时接收,便于企业查询并网上交单作业。

  二、出口退税子系统试点工作中,各地国税局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部门每日从口岸数据中心取得出口货物的报关单电子数据,并按规定进行分解下发给各地国税局信息部门;同时,做好与口岸数据中心的数据对账工作。

  (二)各地国税局信息部门每日从国家税务总局广域网上下载出口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电子数据,按有关规定清分给本省各地区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

  (三)试点单位自试点之日起,取消对出口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电子信息的纸质函调。

  (四)各地退税部门在试点期间做好按天接收报关单电子数据的工作,并单独建立报关单电子数据的运行环境,做到及时核对报关单电子数据;对与电子数据核查不符的出口退税报关单,要帮助企业分析原因,指导企业向海关查询。

  (五)在试点期间,为确保出口退税的顺序进行,国家税务总局与海关总署按月传输报关单数据的程序不变;各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仍按月从国家税务总局广域网上取得,并按现行退税模式办理退税,并以此为准。

  三、出口退税子系统试点工作中,全国海关需严格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海关在出口退税货物办理结关手续后,按照计算机规定程序,打印并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并在报印的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的右下角规定处加盖使用防伪印油并已在国家税务局备案的“验讫章”后签发给出口企业。

  (二)应企业申请,海关应按照出口退税政策的有关规定在收到清洁仓单的五个工作日内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对转关运输出口货物,启运地海关在收到出境地海关回复的书面回执联或转关电子回执后五个工作日内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

  (三)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统一采用注明“出口退税专用”字样的专用报关单。

  (四)海关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时,要注意核对申领人的报关证件有及有关单证,防止冒领、套取、错发等情况的发生。

  (五)海关签发的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的各项数据由计算机统一生成,并应与出口货物报关单的电子数据底帐保持一致。应保证纸面清洁且未经修改。如通关过程中数据已做修改,不论改动任何项目必须重新打印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后签发,原打印的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予以收回注作废后归档。

  (六)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序进行,各海关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工作岗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海关H883/EDI系统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海关在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证明联的同时将报关单电子数据传输给海关总署。各海关应指派专人负责对上报数据进行监控,确保数据传输到位。电子口岸数据中心负责将企业确认交单的数据汇总处理后,每日传输给国家税务总局。

  (七)各海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出口退税商品的实际监管,对出口退税报关单的管理,密切与税务部门的联系配合。

  四、出口退税子系统工作安排:

  (一)自2002年2月起,选定北京地区10家企业进行试点工作。(名单见附件2)

  (二)为做好出口退税子系统试点工作,现将《公告》稿(见附件1)发给你们,请于试点时对外公布。

  (三)试点地区国税局和海关应设立热线值班电话并对外公布。

  (四)试点期间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热线值班电话:63417601

  海关总署热线值班电话:65195991

  中国电子口岸热线值班电话:65195656

  附件1:公告

  为规范和打击利用假冒、伪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骗税的违法活动,改善管理部门服务质量,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加快企业出口退税,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开发了中国电子口岸“出口退税系统”,并定于2002年2月起在北京地区10家企业试运行,试点成功后,在北京地区全面推广。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出口退税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出口退税系统”是中国电子口岸最先投入试点运行的子系统之一。该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司,在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的电子底账,使海关、税务、外汇、外经贸等部门实现出口报关和退税环节的联网数据核查;为企业用户办理出口退税申报提供结关信息查询及网上交单等操作功能。企业可通过本系统查询本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单、核销单电子数据,经选择确认后在网上向退税部门提交有关单证的电子数据。

  二、出口退税系统的企业身份认证

  (一)企业必须经过身份认证方可进入出口退税系统,完成相关业务操作。系统根据操作员输入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操作员处理的数据将自动进行电子签名、加密。

  未通过身份证的企业将无法开展相关的出口退税网上操作。

  (二)企业应确定负责本企业办理退税的人员并向本地区国税局申请身份认证,参加相关培训。人员如有变化,应提前5天向本地区国税局办理更改手续,重新进行身份认证

  三、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网上交单操作流程

  (一)出口报关单电子数据提交

  指出口企业通过本系统向国税局提交出口退税申报所需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电子数据。出口退税申报所需的其他单据,如:专用税票、核销单等数据暂不通过本系统提交,提交时间另行通知。

  操作步骤如下:

  1、用户登陆本系统,选择“单据提交”功能,系统自动提取该企业未申报退税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电子底帐数据。

  2、用户点击列表中的单证号码,可查阅相应单证的详细数据。

  3、用户选择并点击准确提交的数据,使用“选择提交”功能,即可完成向国税局的单据提交任务。

  4、用户也可使用“批量提交”的功能将相关数据集中提交国税局。

  (二)结关信息查询

  指海关在出口货物实际离境即结关后,通过本系统向出口企业发布结关信息,通过企业已结关货物的报关单编号。企业可通过网络查询该信息,并及时到海关申领、打印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

  操作步骤如下:

  1、用户登陆本系统,选择“结关信息查询”功能,系统将显示该企业已结关货物的报关单编号、结关日期、申报地海关等信息。

  2、用户点击页面右上角打印按钮,可打印出该页结关信息列表。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热线值班电话:63417601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热线值班电话:88371962

  海关总署热线值班电话:65195991

  中国电子口岸热线值班电话:65195656

  北京海关热线值班电话:65194327

  附件2:北京市口岸执法系统试点企业名单

  北京市口岸执法系统试点企业名单

  海关代码     企业名称

  1102919142 中化国际招标有限公责任司

  1108919128 中仪恒力进出口公司

  1108919085 中机通用机械贸易公司

  1102919033 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

  1102919105 中设通用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1105910086 北京市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1102910057 北京凯姆克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1102919016 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1102929062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1102919027 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

0 支持 词条对我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法规文件转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文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参考资料:
 
解释原文:
注:如果不填则默认为对全文进行解释
参考资料:
对应网址:
 
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
 
相关法规:
无相关词条
 
相关问题: 我要提问
无相关法规
 
评论: 参与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刷新


热门法规分类